那份記憶中的香甜軟糯:我的零失敗「南棗核桃糕做法」大公開! 說真的,每到年節前,家裡那股熟悉的香甜氣味總是讓人特別安心。不是別的,就是我阿嬤最拿手的「南棗核桃糕」!那種棗泥的溫潤深沈,包裹著烘烤過的核桃香氣,軟中帶點恰到好處的Q勁,不黏牙也不甜膩… 想到就流口水。可惜阿嬤年紀大了,現在做得少了。這幾年我卯起來自己研究,失敗?當然有!太硬?黏刀?苦味?都遇過… 但摸透了關鍵,發現其實沒想像中難!今天就把我這幾年實戰(包含無數廚房災難換來)的終極版「南棗核桃糕做法」心得,鉅細靡遺、毫不藏私地分享給同樣熱愛這份古早味的朋友們。想吃真材實料、不靠香精色素的健康好味道?自己做,最安心!
目錄

一、 食譜:不只是比例,更是風味的靈魂藍圖
別小看一張食譜,它就是美味的起點!我試過網路上好多版本,有些太甜,有些棗味不足,有些則太軟不成型。經過多次調整(以及家人朋友當白老鼠的真實回饋),終於定下這個我覺得「剛剛好」的黃金比例。這配方做出來不會死甜,棗香濃郁卻不霸道,核桃香氣突出,口感軟Q適中,切塊漂亮不黏手。重點是,原料都很單純,沒有看不懂的化學名稱! 以下是我最自豪的「南棗核桃糕做法」核心配方表(彩色表格來囉!):
食材 | 重量/份量 | 關鍵說明 / 我的小叮嚀 | 為什麼重要? |
---|---|---|---|
去核南棗 | 600公克 | 強烈建議用「去核南棗乾」(不是紅棗喔!) (市場或中藥行買品質較有保障,顏色自然深褐,聞起來有深沉棗香) | 風味靈魂!品質差做出來顏色暗沈或味道不對。 (我買過便宜的結果有油耗味,整鍋報銷…😭) |
生核桃仁 | 300公克 | 一定要生的! (烘焙後香氣才讚) | 提供香脆口感與堅果香氣的主角。 |
麥芽糖 | 450公克 | 選「水麥芽」或「純麥芽糖」 (透明偏黃琥珀色,流動性較好) | 主要甜味與黏合劑,影響軟硬度與光澤。 |
細砂糖 | 150公克 | 一般白砂糖即可 | 輔助甜度與幫助結晶定型。 (太多會硬,太少可能太軟) |
沙拉油 (或無鹽奶油) | 50公克 | 液體油方便混合,奶油則多份香氣 (我都用冷壓椰子油,健康點) | 讓成品油潤不黏手,改善口感。 (但千萬別放太多,會油膩!) |
水 | 約300-350毫升 | 煮棗泥用 | 幫助南棗軟化、打成泥,水量影響後續熬煮時間。 |
玉米粉 (或樹薯粉) | 30公克 | 可加可不加 (幫助定型更穩定,尤其氣候潮濕時) | 少量添加不影響風味,但讓切糕時更不易變形。 (新手建議加!) |
鹽 | 一小撮 (約1/4小匙) | 真的只要一點點! | 神奇的平衡角色!能提出棗的甜味層次,化解甜膩感。 (這是阿嬤的秘訣!) |

我的獨家心得筆記:
- 關於南棗: 這真的不能省!「去核南棗乾」才是正統風味來源。紅棗做出來完全不同風味,顏色也淺。買的時候聞一下,好的南棗有種深沈的、帶點焦糖感的自然甜香,沒有刺鼻酸味或霉味。記得檢查有沒有殘留的硬殼碎片。
- 核桃的處理: 絕對要用「生核桃仁」!先預烤過香氣差超多。用買來的熟核桃?不行不行,通常已經有油耗味了。自己烤,香氣才新鮮飽滿。烤箱150度烤10-15分鐘,看到邊緣微黃、香氣四溢就對了。放涼才會脆。
- 麥芽糖的選擇: 水麥芽流動性好,比較好操作。罐裝硬麥芽要用熱水浴或微波稍微加熱軟化才挖得動。重點是看成分,選純麥芽糖,不要買到混了澱粉糖漿的。麥芽糖是甜度的主要來源,但也是黏合劑,影響成品軟硬度和光澤感。(南棗核桃糕做法中,麥芽糖的品質和熬煮狀態是成功關鍵之一!)
- 糖的量: 這個甜度我覺得是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的。喜歡更不甜的,砂糖可以減到100g,但麥芽糖不太能減太多,否則會影響凝結。怕甜?那一小撮鹽真的有用!相信我!
- 油的選擇: 液體油(沙拉油、葡萄籽油、椰子油)比較好拌勻。奶油會增添風味但操作要快,冷卻後會變硬點。我偏好椰子油,健康又有淡淡的香氣。
- 粉類的作用: 玉米粉或樹薯粉是「保溼防潮」的幫手,尤其在台灣潮溼天氣下,能讓成品存放時比較不容易出水變軟爛。不加也可以,但切的時候要更小心,或做好立刻冷藏。

二、 食材準備之道:挑對了,成功一大半
食譜有了,但食材的品質好壞,直接決定了你這鍋「南棗核桃糕」的命運!我踩過的雷,希望大家避開…
南棗的挑選秘訣 (超重要!):
- 看:顏色是自然的深褐色或棗紅色,不要過於烏黑發亮(可能染色),也不能太淺(可能品種不對或品質差)。表面有些許皺褶是正常的。
- 聞:湊近聞,要有濃郁、深沉、帶點蜜餞感的天然棗香。任何刺鼻酸味、霉味、油耗味都要立刻打槍! (我曾經貪便宜買了一包,打開一股怪味,直接丟掉…)
- 摸:乾燥度夠,不會黏手或濕濕的。捏一下,有點韌性但不會太硬。
- 買:建議到信譽好的南北貨行、中藥行,或大型食材專賣店購買。網購要看評價,最好選擇有實體店面的。一次不要買太多,保持新鮮度。
核桃仁的關鍵處理:
- 買生核桃仁:記得是生的!生的!生的!(很重要說三遍) 烘焙過或調味過的都不行。
- 挑選:盡量挑選顏色均勻、飽滿、少碎片的。聞起來是清爽的堅果味,沒有油臭味。
- 烘焙:這是絕對不能省的步驟!將生核桃仁平鋪在烤盤上。放入預熱好的烤箱,150度,烤10-15分鐘。過程中要翻動1-2次,確保受熱均勻。烤到邊緣開始呈現淡淡的金黃色,香氣四溢飄出來就對了!
- 冷卻:出爐後立刻倒在乾燥的盤子或料理台上攤開冷卻。一定要完全冷透才會酥脆!熱的時候是軟的喔。冷卻後可以稍微用手掰成小塊(不必太小,保留口感),或者用刀背拍碎一點也可以 (但我喜歡大塊點,吃起來過癮!)。
麥芽糖 & 糖 & 油:
買常見品牌,成分單純的即可。麥芽糖挖取時如果太硬,可以把罐子泡在熱水裡幾分鐘,或用微波爐低功率加熱10-15秒軟化就好挖了。千萬別用黑糖!會搶走南棗的風味,顏色也變深。
工具準備:
工欲善其事嘛…
- 厚底深鍋:必須用厚底不鏽鋼鍋或銅鍋(導熱均勻不易焦)!別用薄鍋或不沾鍋(容易刮傷且熬煮溫度高可能釋放有害物質)。鍋子要大一點,熬煮時糖漿會冒大泡泡。
- 耐刮矽膠鏟 / 木鏟:攪拌用,要耐高溫。金屬鏟容易刮傷鍋子。
- 強力食物調理機 / 果汁機:把煮軟的南棗打成細泥必備!馬力要夠強。
- 耐熱刮刀:後期整形、刮乾淨鍋子用。
- 深烤盤或模具:鋪好烘焙紙(防沾黏必備!)方便定型。我用的是大約28cm x 20cm的深烤盤。
- 烘焙紙 / 耐高溫保鮮膜:鋪底和蓋表面防乾燥用。
- 精準廚房秤:做甜點,秤重比用量杯準確太多!強烈建議投資一個!
- 溫度計 (非必需但強烈推薦):熬糖時測溫能大大提高成功率,判斷糖漿狀態更準確。(尤其新手必備!)
- 橡皮刮刀、擀麵棍 (整形用)。

三、 做法步驟:手把手,零藏私,細節決定成敗!
重頭戲來了!跟著我的步驟,注意我標註的魔鬼細節,保證成功率大增。雖然需要點耐心,但那份成就感絕對值得!
前置作業:
- 南棗徹底清洗、浸泡、煮軟:
- 把600g去核南棗乾放入大盆中,用冷水快速沖洗掉表面灰塵。輕輕搓洗即可,別泡爛了。
- 加入足夠的冷水(食譜中的300-350ml),水量要能蓋過棗子。浸泡至少1小時,讓棗子吸水軟化。 (趕時間?可以加點溫水縮短時間)
- 連同浸泡的水一起倒入厚底鍋中(水不夠可以稍微再加一點點,但別太多,後面要熬煮濃縮)。大火煮滾後,轉小火,蓋上鍋蓋「悶煮30-40分鐘」,直到棗子變得非常柔軟,用筷子一戳就爛的程度。期間注意別燒乾了,可以偶爾攪拌一下。煮好後關火,稍微放涼一點點(溫熱狀態最好打)。
- 南棗打成細緻棗泥:
- 把煮軟的南棗連同鍋中剩餘的湯汁,一起倒入強力食物調理機或果汁機中。(湯汁是精華,別倒掉!)
- 務必打成非常非常細緻的泥狀!這關係到成品的口感是否滑順。多打幾次,刮一下杯壁再打,確保沒有顆粒。打得越細,後續熬煮越不容易噴濺,成品口感也越好。打好後倒回乾淨的厚底鍋中備用。這時的棗泥應該是濃稠但可流動的糊狀。
- 烘焙核桃仁:如前所述,生核桃仁鋪烤盤,150度烤10-15分鐘至香氣出、邊緣微黃。取出後務必完全攤開冷卻透!涼了才會脆。冷卻後可掰小塊。

正式熬煮:關鍵時刻!
- 棗泥加熱 & 加入糖、麥芽糖:
- 將裝有棗泥的厚底鍋放在爐上,開中小火開始加熱,同時加入150g細砂糖和450g麥芽糖。
- 用耐刮矽膠鏟或木鏟「不斷攪拌」,幫助砂糖和麥芽糖融化,並與棗泥充分混合均勻。這個階段糖融化後,整體會變得更稀一些,這是正常的。
- 漫長的熬煮 & 濃縮過程 (耐心考驗!):
- 持續以中小火熬煮,並保持同一方向不間斷地攪拌。千萬別停!一停就容易沉底燒焦。這是整個「南棗核桃糕做法」中最需要耐心和體力的環節!
- 隨著水分蒸發,鍋中的混合物會開始從稀稀的泥狀,逐漸變稠、變深色,體積也會縮小。
- 攪拌時會感覺阻力越來越大。此時更要小心,沸騰的糖漿會產生「大氣泡」,甚至噴濺出來(非常燙!務必穿長袖或戴袖套保護手臂)。火力可以適時調得更小一點點(維持微滾狀態)。
- 熬煮時間大約需要50-70分鐘(依火力、鍋具、棗泥含水量而異)。重點不是時間,是觀察狀態!
判斷熬煮完成的「終極狀態」:(成敗在此一舉!)
- 「掛旗」測試法 (最傳統實用):用耐熱刮刀或鏟子舀起一些糖漿混合物,稍微舉高,讓糖漿流下。觀察流下時的狀態:
- 初期:糖漿會像水一樣很順暢、連續地流下,形成一條「水柱」。
- 中期:糖漿變稠,流下時變得緩慢,會形成較粗的線條,斷斷續續。
- 目標狀態 (完成點):當糖漿流下時,最後一滴滴下時,會在鏟子邊緣「掛」住一小片像三角形的薄膜,不會立刻滴落,而是緩慢地縮回鏟子上。這就是所謂的「掛旗」(或稱「滴落成片狀」)。達到這個狀態就立刻離火!(見下圖示意,但文字描述更關鍵)
- 溫度計輔助法 (更精準,推薦給新手或不確定者):使用烘焙用溫度計插入糖漿中測量 (不要碰到鍋底)。當溫度達到「112°C – 116°C」之間 (Soft Ball Stage 軟球狀態 到 Firm Ball Stage 硬球狀態之間),立刻離火!我個人習慣抓到114°C左右,成品軟硬度最完美。(溫度只是參考,最終還是要結合「掛旗」狀態判斷最準)
熬不夠:成品會太軟,無法定型,切塊時黏刀黏手,口感過濕軟甚至出水。
熬過頭:顏色過深,冷卻後會變得太硬、太脆,甚至帶苦味,失去軟Q感。
- 離火 & 關鍵加入物:
- 一旦達到完美的「掛旗」狀態 (或目標溫度),立刻將鍋子從爐火上移開!
- 迅速加入50g的沙拉油 (或融化的無鹽奶油)、一小撮鹽 (約1/4小匙),以及預先拌勻的玉米粉 (30g,可加可不加)。用刮刀「快速、用力地攪拌均勻」!讓油和鹽完全融入滾燙的糖漿棗泥中。這時混合物會非常有光澤。
- 加入主角核桃仁:
- 確認油和鹽拌勻後,立刻倒入完全冷卻、烘烤香的核桃仁。
- 用刮刀或木鏟「快速、用力、徹底地拌勻」!動作要快且穩,確保每一顆核桃仁都被濃稠的棗泥糖漿均勻包裹住。這步驟糖漿冷卻很快,拌不勻就麻煩了。(拌好的狀態應該是非常濃稠、核桃均勻分布、很難攪動)

整形與冷卻定型:
- 快速入模壓實:
- 事先在深烤盤或模具底部和四周都「緊密鋪好烘焙紙」(防沾黏超重要!)。紙要鋪平,角落壓好。
- 將滾燙的、拌好核桃的棗泥團,「立刻」倒入鋪好烘焙紙的烤盤中。它會非常黏稠。
- 手上稍微抹點冷開水防沾 (或戴烘焙手套),趁熱用「耐熱刮刀」或「抹了油的擀麵棍」,用力地將表面壓平、壓緊實,邊角處也要壓到。盡量壓到表面平整、厚度一致 (大約2-3公分厚)。動作要快,糖團冷卻很快變硬就不好壓了。
- 表面處理 & 完全冷卻:
- 在稍微壓平的表面,再蓋上一張「烘焙紙」或「耐高溫保鮮膜」。
- 用「擀麵棍」隔著紙或膜,再用力地來回滾壓幾次,讓表面更光滑平整,同時幫助內部結構緊實。
- 讓它「在室溫下」自然冷卻。絕對不要放冰箱速冷!(會讓表面出水,影響口感和保存)。冷卻時間至少需要4-6小時,或者放置隔夜更好。完全冷卻後才會定型變硬好切。
切塊與保存:
- 脫模 & 精準切塊:
- 確認糕體已完全冷卻、定型變硬(按壓有彈性但不會下陷)後,小心地提起烘焙紙,將整塊南棗核桃糕從模具中取出。
- 準備一把「鋒利、刀面薄」的刀 (中式片刀或西式主廚刀都好),以及一碗熱水和乾淨的布。
- 每切一刀之前,先將刀在熱水中浸一下並立刻用布擦乾刀面(熱刀切糖效果最好!)。這樣切出來斷面會非常平整漂亮,不黏刀不碎裂。
- 切成自己喜歡的大小方塊或長條狀。我習慣切成大約3公分 x 3公分的小方塊,一口一個剛剛好。
- 包裝保存:
- 切好的南棗核桃糕如果不立刻吃完,可以用「獨立糯米紙」包好 (防沾黏),再放入「密封性好的保鮮盒」中。
- 存放地點:「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天氣不熱時,室溫保存即可(約可放1-2週)。台灣濕熱天氣或要放更久一點,可以放冷藏(冷藏後口感會稍硬,吃之前稍微回溫一下即可)。不建議冷凍,解凍後口感會變差。
- 自製無添加防腐劑,建議儘早食用完畢!每次拿取時用乾淨乾燥的器具。
南棗核桃糕做法大功告成!看著自己親手做出、晶瑩油亮、香氣撲鼻的成品,那種滿足感,真的難以形容!現在知道為什麼阿嬤以前總要花這麼多時間準備了吧?每一步都是心意。

四、 我的獨家QA時間:破解常見疑惑
最後,整理幾個朋友和家人問過我最多的問題,一次解答:
Q:為什麼一定要用南棗?紅棗不行嗎?味道差在哪?
A:真的不一樣!南棗香氣更深沉濃郁,帶點獨特的焦糖蜜餞感,顏色也比較深褐。紅棗香氣較清新但比較單薄,甜味也不同,做出來的糕顏色偏紅,風味遠不如南棗做的道地。要做「南棗」核桃糕,當然要用正宗的南棗乾啦!
Q:熬煮時糖漿一直噴濺好危險,有什麼防護和解決辦法?
A:熬煮到中後期,糖漿變濃稠又沸騰,噴濺真的很恐怖(我被燙過好幾次…)。解決方法:
1. 穿長袖衣服或戴袖套!
2. 鍋子一定要夠深夠大(糖漿高度不超過鍋深1/3較安全)。
3. 火力轉「中小火」就好,維持微滾即可,別滾得太劇烈。
4. 攪拌時動作可以「輕柔地畫圈」,避免大力攪動激起太多氣泡。
5. 如果還是噴濺嚴重,可以準備一個「鍋蓋」,稍微傾斜蓋著留個縫讓蒸氣跑掉,但這樣比較難觀察狀態,要偶爾開蓋攪拌。安全第一!
Q:做好的南棗核桃糕表面有點出油(或反砂),是失敗了嗎?還能吃嗎?
A:別緊張!輕微出油:可能是拌入的油沒有完全融合好,或是油的品質/種類關係(尤其奶油冷卻後本來就會凝固浮點油)。只要味道沒變,還是可以吃的。反砂(表面出現白色砂狀結晶):通常是熬糖時「翻砂」了,可能是攪拌不均勻、鍋壁有糖粒掉入,或者熬煮過程中濺到鍋壁的糖漿結晶掉回鍋裡引發。輕微的反砂不影響食用安全,只是賣相和口感(會有沙沙感)差一點點。嚴重的反砂會讓整鍋口感變差。預防方法就是保持攪拌均勻、避免糖漿噴濺到高處鍋壁。如果發生了,就在切塊時把反砂那層削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