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糕:挑選頂級材料、實戰秘訣與儲存心法

那天,在老街轉角,一陣若有似無的甜香輕輕勾住了我的腳步。是桂花!濃鬱卻不張揚,甜暖中帶著清雅,瞬間將我拉回外婆那飄著茶香的小院。灶臺上,總會放著一小碟她親手做的、透著點點金黃的桂花糕。那不只是點心,是刻在記憶裡家的溫度。說真的,外面賣的桂花糕琳瑯滿目,但滋味嘛⋯⋯差一點。不是太甜膩蓋過了桂花香,就是口感粉粉沙沙不夠細緻。那股衝動就來了——何不自己挽起袖子,找回那種純粹的滋味?第一次嘗試?慘不忍睹!蒸出來不成形,濕答答一團(信心瞬間瓦解)。但那股香氣,像在呼喚我,一次次實驗,才漸漸摸到訣竅。這份手札,就是我跌跌撞撞後,關於製作臺灣古早味桂花糕最真實的分享,從挑食材到手上功夫,毫無保留。

桂花糕的靈魂:挑對材料,香氣才對味

一塊真正迷人的桂花糕,食材絕不能隨便。桂花,當然是核心中的核心!第一次不懂,在市場隨便抓了包便宜的乾桂花,泡開後香氣淡如水,還帶點悶悶的草味(大地雷)。後來才知道,臺灣南投、埔里一帶產的乾桂花品質真是沒話說(一分錢一分貨)。選購時我會特別留意:

  • 眼見為憑: 花瓣要乾燥、完整,顏色是自然的金黃或橘黃,千萬別選顏色過深甚至發黑的,那肯定是陳貨或不新鮮了。
  • 香氣定勝負: 湊近聞!優質的乾桂花即使隔著包裝,那股香甜馥郁的桂花香也會絲絲縷縷透出來,聞起來很舒服、很「正」。如果香氣微弱、有怪味(像油耗味或黴味),立刻放下!
  • 試泡見真章: 可以的話,請老闆允許試泡一點點(通常好店家都願意)。熱水沖下去,好桂花瞬間綻放,茶水呈現清澈美麗的金黃色,香氣立刻充滿空間,這就對了!

至於基底粉料,傳統臺灣古早味桂花糕多用「在來米粉」。它做出來的口感比較Q彈、有韌性,不像糯米粉那麼黏軟,也不像蓬萊米粉(一般做蛋糕的)那麼鬆散。但你知道嗎?其實臺灣南北對桂花糕的口感偏好,還有點小差異:

區域 口感偏好 推薦主要粉類 輔助粉類(可少量新增) 成品特色
北部 偏好較綿密、細緻 蓬萊米粉為主 少量在來米粉 口感接近細緻發糕,鬆軟化口
中部 軟Q適中、帶點彈性 在來米粉為主 少量蓬萊米粉或樹薯粉 經典古早味,Q彈不黏牙
南部 喜歡更Q韌、有嚼感 在來米粉搭配 樹薯粉比例稍高 口感更紮實、Q度明顯
個人實驗 追求清雅不膩、帶點空氣感 在來米粉 + 蓬萊米粉 (約 7:3) 極少量玉米粉 香氣足、軟中帶微微Q,放涼也不硬

我個人偏愛中部的經典口感,所以主力是用在來米粉。有時想讓糕體更細緻些,會混一點點蓬萊米粉(量不能多,不然口感就跑偏了)。至於糖,請務必選二砂(黃砂糖)!它那股獨特的焦糖香氣和溫潤的甜味,和白砂糖的死板甜完全不同,更能襯託桂花的香韻。水呢?蒸出來的糕,水質其實滿關鍵。我都用家裡過濾的飲用水,避免自來水的氯味幹擾。

外婆的老方子,我的實戰筆記:做出軟Q不黏牙的秘訣

準備好材料,終於要動手了!外婆的方子寫得簡單,幾個數字而已,但魔鬼藏在細節裡。這裡分享我調整多次後,成功率最高的比例和步驟:

材料清單(6吋圓模一份):

  • 在來米粉: 200克 (這是主體骨架,不能少!)
  • 蓬萊米粉: 60克 (增加細緻度,可省略,全用在來米粉也行,口感會更Q韌)
  • 二砂(黃砂糖): 120克 (甜度我覺得剛好,嗜甜者可加到140-150克)
  • 過濾水: 300克 (冷水!)
  • 優質乾桂花: 10克 (這是香氣來源,別省!)
  • 熱開水: 150克 (用來泡開桂花和溶糖)

關鍵工具:

  • 6吋圓形活動底模 (或任何耐熱模具,方便脫模)
  • 細篩網 (過篩粉類超重要)
  • 打蛋器或叉子 (拌糖水用)
  • 大碗、小碗
  • 蒸鍋 (要夠深,鍋蓋能密合!)

步驟分解:

  1. 桂花蜜香基底: 先把珍貴的10克乾桂花放進小碗裡。150克的滾燙熱開水沖下去!瞬間,那股濃鬱的桂花香氣就"轟"地一下衝上來,瀰漫整個廚房(超療癒的時刻)。蓋上蓋子或碟子,讓它悶著,至少泡15分鐘,把香氣精華都釋放到水裡。同時,把120克二砂和300克冷水放入大碗,攪拌到糖大部分溶解就好(不用追求完全無顆粒,等下還要蒸)。
  2. 粉的細緻度是關鍵: 把200克在來米粉和60克蓬萊米粉(如果用的話)一起過篩!過篩!過篩!(強調三次,因為太重要了)。直接篩進步驟1的糖水大碗裡。過篩能讓粉體更細緻、沒有顆粒結塊,蒸出來的桂花糕口感才會均勻綿密。這是避免口感粉粉沙沙的第一步!
  3. 溫柔融合粉漿: 這時候,拿出打蛋器或叉子(別用筷子,拌不勻),像畫"Z"字一樣,輕輕地、溫柔地把碗裡的濕料(糖水)和乾料(過篩後的粉類)混合均勻。注意!不是用力攪打,是輕輕拌到看不到乾粉就好。拌勻後應該是濃稠但可以流動的狀態。
  4. 注入靈魂桂花水: 時間到!把泡好的桂花茶小心地用細篩網過濾出來(濾掉桂花渣),加入步驟3的粉漿中。再次輕輕拌勻!這時候粉漿會飄著點點金黃的桂花,香氣濃得化不開(聞著就覺得幸福)。桂花糕的雛形就在這裡了!
  5. 入模準備蒸: 在模具內壁薄薄刷一層食用油(好脫模)。把拌好的桂花粉漿,再次過篩倒入模具中(第二次過篩!確保質地極細膩)。稍微輕震幾下模具,讓表面平整,也震掉大氣泡。
  6. 蒸的藝術: 蒸鍋放足量水,大火煮滾到水蒸氣大量冒出。這時才把裝了粉漿的模具放進去(避免鍋蓋水滴進模裡)。蓋上鍋蓋,轉中火!計時開始,蒸35-40分鐘。絕對不能大火猛蒸!那會讓表面坑坑洞洞、口感變粗糙。過程中千萬別手癢開蓋偷看!蒸氣跑掉,糕就容易夾生或不熟。時間快到時,拿根竹籤或筷子插入糕體中心,拔出來如果是乾爽的,沒有沾黏粉漿,那就是熟了!關火。
  7. 耐心冷卻定型: 關火後,別急著拿出來!讓它在鍋裡悶5分鐘左右。接著拿出來,放在網架上完全放涼!至少等到摸起來是溫涼的狀態。熱熱的切絕對爛給你看(慘痛教訓)。放涼後再用小刀沿模具邊緣劃一圈,輕輕推底脫模。這時的桂花糕,呈現均勻細膩的質地,點點金黃桂花鑲嵌其中,漂亮極了。

實戰心得碎碎念:

  • 粉漿濃稠度是關鍵: 拌好的粉漿應該是像濃稠優格的狀態,勺子劃過痕跡會慢慢消失。太稀?糕體軟爛不成形。太濃稠?口感會硬實。如果粉漿太濃,可以"極少量"地補點冷水調整。
  • 蒸鍋火力要穩: 維持鍋內有持續、足夠的蒸氣,但不能是滾到鍋蓋瘋狂跳舞的程度。火力穩,糕體組織才細膩。
  • 脫模要有儀式感: 一定要徹底放涼!脫模時先用薄刀劃一圈,動作要輕柔。活動底模就方便多了,直接推上來。
  • 風味升級小撇步: 泡桂花的水裡,我會偷加一小撮(真的只是一小撮)鹽巴。俗話說"要想甜,加點鹽",一點點鹽能讓甜味層次更豐富,桂花的香氣也更突出(不信你試試看!)。有時也會在粉漿裡拌入一點點烤香的堅果碎(像南瓜子或松子),增加口感變化。
  • 失敗經驗談: 第一次就是心急,沒等粉漿拌勻就急著蒸,結果成品裡面一堆小白粉粒(口感超悲劇)。還有一次蒸的時間不夠,中心沒熟透,黏糊糊噁心死了。也曾經貪心放太多糖,甜到發膩蓋過桂花香⋯⋯這些都是血淚史啊!

賞味與儲存:心思小叮嚀

費盡心思做出的桂花糕,當然要好好享用!我覺得桂花糕最美的時刻,是蒸好徹底放涼後。這時的口感達到平衡:軟中帶Q,細緻綿密,桂花的香氣也隨著冷卻更加清晰優雅地釋放出來。切塊時,用沾了冷開水的刀切,切口會更平整漂亮(熱刀切會黏得一塌糊塗)。

一次吃不完(通常不太可能,哈哈)怎麼辦?我的方法是:

  1. 密封冷藏: 切塊後放入密封性好的保鮮盒,冷藏可以放2-3天。冷藏後口感會變得更紮實一點,是另一種風味。
  2. 冷凍延長賞味期: 如果量多,可以單塊用保鮮膜包緊,再放入密封袋冷凍,能儲存1個月沒問題。要吃的時候不用解凍,直接放進電鍋,外鍋加半杯水,按下開關蒸到跳起(約15分鐘),就像剛出爐的一樣軟Q!這個方法最方便,隨時想吃就有。

一塊成功的桂花糕,它不該是死甜或香精味刺鼻。入口是清雅悠長的桂花香,甜度溫潤不搶戲(二砂的功勞),口感細緻軟糯帶點恰到好處的Q度。配上一杯無糖的熱茶(文山包種或東方美人就很搭),就是最完美的臺灣古早味下午茶時光。看著盤中晶瑩糕體裡點點金黃的桂花,總會想起外婆在廚房忙碌的身影,還有那股永遠飄在記憶裡的香氣。自己做,就是為了留住這份情意吧。

桂花糕實戰 Q & A:

Q1:乾桂花哪裡買比較好?網購可靠嗎?

說真的,品質好的乾桂花還是推薦實體店鋪選購,像信譽好的南北貨行、中藥行,或有機食品店。能親眼看到顏色、親聞香氣最保險!若網購,選擇評價高、專門賣花草茶或烘焙原料的店家,並仔細看買家評價(特別留意關於香氣的描述)。別貪便宜買來路不明的。

Q2:為什麼我蒸的桂花糕總是濕濕黏黏的,不成形?

這問題我遇過!幾個可能原因:

  1. 粉漿太稀: 水量過多或粉量不足(秤量要準確!)。
  2. 蒸的時間不夠: 中心沒熟透。時間到了務必用竹籤測試中心是否無沾黏。
  3. 火力太大/鍋蓋滴水: 大火猛蒸導致表面坑洞積水,或鍋蓋冷凝水滴進糕裡。務必中火蒸,鍋蓋要能密合不滴水(可包塊布吸水氣)。
  4. 沒完全放涼就切: 熱切必爛!耐心等它涼透。

Q3:做好的桂花糕第二天變硬了,正常嗎?還能吃嗎?

這很正常喔!主要成分是米穀粉,冷藏後澱粉會老化(回凝),口感自然會變硬實一點,不像剛蒸好那麼綿軟。只要沒有異味、發黴,絕對能吃!恢復口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再蒸」:放入電鍋或蒸鍋,外鍋加點水,蒸個5-10分鐘讓它熱透軟化,就幾乎恢復剛出爐的Q軟口感了。冷凍儲存後再蒸,效果更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