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點心:古早芋頭糕、地瓜圓甜湯、一口煎餃食譜與秘訣分享

身為一個看到美味眼睛就會發亮、聞到香氣腳步就停不下來的貪吃鬼,我對食物的熱愛簡直刻在骨子裡。以前總覺得素食點心嘛,不外乎就是那些豆乾、滷味,或是甜滋滋的糕點,變化好像不太多?嘿,這想法可大錯特錯了!自從我開始認真鑽研純植物的美味世界,特別是那些讓人吮指回味的素食點心之後,才發現這裡頭學問大著呢,精彩程度一點也不輸葷食!

老實說,一開始嘗試做某些網路食譜,真的踩過雷。有些號稱簡單的素食點心,做出來卻乾巴巴的,或是味道太單調,真讓人洩氣。不過,這反而激起我的鬥志(主要是嘴饞的鬥志啦!),經過無數次廚房實驗 (有些成品連我家狗狗都嫌棄地走開…),終於累積出幾道讓我超有成就感、親友試吃都豎大拇指的私房素食點心。今天就來大方分享!這些點心不僅解饞,用的也都是臺灣菜市場容易買到的當季好食材,做起來其實沒想像中難喔!準備好你的料理魂了嗎?我們開始吧!

古早味純素芋頭糕

每次走進傳統市場,聞到那股濃濃的芋頭香氣,腳步就不自覺被吸引過去。這款芋頭糕,是我實驗多次,調整油量和調味比例後的心血結晶,少了蝦米和油蔥的葷香,卻更能凸顯芋頭本身的綿密香甜和香菇的濃鬱風味,冷吃熱煎都超讚!是我家冰箱的常備素食點心

食材準備 (約做一條長型糕模的量):

食材 用量 處理方式 備註 (為什麼選擇它)
在來米粉 300克 無需預處理 製作臺式蘿蔔糕、芋頭糕的靈魂
清水 (拌粉用) 300毫升 冷水即可 混合粉漿用
滾水 600毫升 一定要滾燙! 沖熟粉漿的關鍵
大甲芋頭 500克 去皮切小丁 (約1.5cm立方) 臺灣在地好芋頭,香氣足口感鬆
乾香菇 5-6朵 (中型) 泡軟擠乾切小丁 泡香菇的水留著增香 (約100ml)
素火腿或豆腸 80克 切小丁 增加口感與鹹香 (選天然無過多新增的品牌)
植物油 2大匙 無需預處理 炒香配料用
醬油 1.5大匙 無需預處理 提供基礎鹹味與色澤
白胡椒粉 1茶匙 無需預處理 提味去腥
1茶匙 無需預處理 調整鹹度
五香粉 0.5茶匙 (可略) 無需預處理 增加層次風味

關鍵步驟解析:

  1. 粉漿打基底: 找個大盆子,把在來米粉倒進去,然後倒入300ml的冷水。別偷懶,用打蛋器或筷子攪拌均勻,確保沒有粉粒結塊。這步驟是為了讓粉漿更細緻蒸出來才不會一塊塊的。
  2. 滾水沖熟漿: 把600ml的水煮到大滾(一定要冒大泡泡那種!),然後一口氣沖入剛才的粉漿水中!對,要快狠準!同時另一隻手要快速攪拌!你會看到粉漿瞬間變稠、呈現半透明糊狀。這就是成功的「粿粹」,是Q彈口感的關鍵。放一旁備用,它會再變稠一點。
  3. 炒香好料: 炒鍋燒熱,倒入2大匙油(別省油,香氣來源之一),先下香菇丁,用中火煸炒到香味撲鼻、邊緣有點金黃。接著放入素火腿/豆腸丁,也炒香。最後主角登場!放入芋頭丁,翻炒個2-3分鐘,讓芋頭邊緣稍微上色。這時倒入醬油、白胡椒粉、鹽、五香粉(如果用),還有那珍貴的100ml香菇水,翻炒均勻讓所有食材都吸收到醬香。
  4. 混合入模: 把炒好的香噴噴芋頭料,全部倒入步驟2做好的粿粹盆裡。用刮刀或大湯匙徹底拌勻!這時會有點阻力,但一定要拌到芋頭丁均勻分佈在米漿中。
  5. 蒸出好滋味: 準備一個長型糕模(或深一點的耐熱容器),內壁薄薄抹一層油防沾。把混合好的芋頭米漿倒入模中,用沾水的刮刀或湯匙背面稍微抹平表面。放入已經水滾的蒸鍋(水量要足!),蓋上鍋蓋(最好包一層乾淨棉布防滴水),用中大火蒸50-60分鐘。時間快到時,用筷子插入中心,抽出來沒有沾黏生粉漿就是熟了。
  6. 放涼定型: 蒸好後取出,放在架子上完全放涼(非常重要!至少2-3小時,或隔夜更好)。這時芋頭糕才會結實定型,方便切塊。千萬別心急熱切,會散掉喔!

我的小筆記:

  • 芋頭切丁大小要一致,太大不易熟透,太小口感會糊掉。1.5公分左右我覺得最剛好。
  • 蒸的時間真的很關鍵!我失敗過一次就是心急,時間沒蒸夠,中間軟爛不成型。寧可多蒸10分鐘。
  • 完全放涼再切!這是血的教訓... 熱切真的毀所有,黏刀又散形。放涼甚至冷藏後再切,邊緣會很漂亮。
  • 喜歡吃焦香口感?切厚片用少許油煎到兩面金黃,沾點素辣椒醬或醬油膏,哇!又是另一種迷人的素食點心風味!

香濃不膩純素地瓜圓甜湯

誰能抗拒Q彈嚼勁的地瓜圓?市售的常常加了色素或奇怪的新增物。自己做,真材實料看得到!搭配簡單的甜湯,熱熱喝暖心,冰冰吃消暑,是四季皆宜的絕佳素食點心。重點是,失敗率超低!第一次做就上手。

食材準備 (地瓜圓約做2-3人份):

食材 用量 處理方式 備註 (為什麼選擇它)
黃心地瓜 250克 去皮切塊蒸熟 選水分較少的品種
樹薯粉 (地瓜粉) 120克 無需預處理 QQ口感的來源
熱水 約1-2大匙 滾燙 調整麵糰軟硬度用
二砂糖或黑糖 15-20克 無需預處理 增添風味 (地瓜本身有甜可不加)
一小撮 無需預處理 提味

甜湯基底 (自由搭配):

  • 薑汁黑糖水:老薑片+黑糖+水煮滾。
  • 綠豆湯/紅豆湯:煮熟的綠豆/紅豆+適量糖。
  • 純黑糖水:黑糖+水煮滾。
  • 椰奶:直接使用或加點糖調味。

動手搓圓圓:

  1. 地瓜蒸軟壓泥: 地瓜塊放電鍋蒸熟(外鍋1.5杯水),或鍋子裡蒸到筷子輕易穿透。趁熱拿出來,用叉子或壓泥器把它壓成非常細緻的泥狀。沒有塊狀口感做出來才會滑順。稍微放涼到不燙手。
  2. 混合揉麵團: 把地瓜泥、樹薯粉、糖(如果用)、鹽都放入盆中。開始用手揉!一開始會很乾,粉飛來飛去是正常的。這時,一點一點地加入滾燙的熱水(每次加半匙就好),繼續揉壓。目標是揉成一個柔軟、不黏手但也不會散開的麵糰。水的量要自己觀察,地瓜含水量不同,需要微調。記得,寧可乾一點也不要太濕黏,濕了會很難搓圓。
  3. 搓成長條切小塊: 把麵糰分成幾等份,在乾淨的檯面上(可撒極少許樹薯粉防沾)搓成長條狀,大約像小指頭粗細。然後用刀子切成大約1.5公分長的小塊。喜歡圓形的朋友,可以把每個小塊放在掌心輕輕搓圓。我覺得切塊的邊緣煮起來更有嚼勁,所以通常懶得搓圓。
  4. 煮圓圓: 煮一鍋滾水,水要多。把切好的地瓜圓輕輕放入滾水中,稍微攪拌一下防止黏底。等它們全部浮上水面(大概3-5分鐘),再煮個1-2分鐘,讓中心完全熟透。撈起來,立刻放入冰塊水中冰鎮!這一步是讓地瓜圓口感變Q彈的魔法步驟!冰鎮個幾分鐘就可以撈起來瀝乾水分。
  5. 組合甜湯: 把瀝乾的地瓜圓加入你喜歡的甜湯底中,熱的冷的都超好吃!

我的真心話:

  • 地瓜品種很重要!黃肉或紅肉的比較甜且水分適中,纖維也少。紫心地瓜水分通常較少,顏色漂亮但甜度較低,可能需要多加點糖。
  • 加熱水是為了讓部分樹薯粉糊化,增加黏性,麵糰更好操作,煮出來也更Q。不加熱水直接用冷水混合,口感會比較粉,容易散開。
  • 冰鎮絕對不能省!這真的是口感升級的關鍵,熱熱的直接吃會有點軟趴趴的。冰鎮過後那個Q度,會讓你覺得辛苦值得了!
  • 吃不完的生地瓜圓,可以撒點樹薯粉防沾,平鋪在盤子上冷凍,凍硬後裝袋儲存。下次要吃直接拿出來煮,不用退冰,超方便!冰箱常備的素食點心材料get!

經典不敗純素一口煎餃(泡菜高麗菜餡)

煎餃是許多人的心頭好,但葷食餃子內餡總讓我裹足不前。直到我研發了這個純素版本,用爽脆的高麗菜和開胃的韓式泡菜搭配豆乾增加口感,一口一個,煎得恰恰(臺語:焦香)的底,沾點醬油烏醋,實在太涮嘴了!當正餐或下午解饞的素食點心都超適合!

食材準備 (約做50個迷你煎餃):

食材 用量 處理方式 備註 (為什麼選擇它)
市售純素圓形/餃子皮 約50片 冷藏取出備用 省時方便,選較薄的
高麗菜 1/4顆 (約300克) 切細絲後加1小匙鹽抓醃出水 增加爽脆口感
韓式素泡菜 150克 擠掉多餘汁液切碎 提供酸辣風味 (選純素無魚露的)
豆乾 3塊 (約150克) 切極小丁或簡單絞碎 增加蛋白質與口感
乾香菇 3-4朵 泡軟擠乾切細末 增添香氣
芹菜或香菜梗 1小把 切細末 增加香氣層次 (不喜可略)
薑末 1茶匙 無需預處理 去腥提味
香油 1大匙 無需預處理 提香
醬油 1大匙 無需預處理 鹹味來源
白胡椒粉 0.5茶匙 無需預處理 提味
0.5茶匙 無需預處理 平衡鹹味
適量 無需預處理 視泡菜鹹度調整
植物油 適量 無需預處理 煎餃用

包餡煎恰恰:

  1. 處理蔬菜: 高麗菜切細絲,放入大碗中,加一小匙鹽抓勻,靜置10-15分鐘讓它出水變軟。時間到後,用手用力把高麗菜絲的水分擠乾(這步超重要!水分太多餡料會濕爛難包)。擠乾的高麗菜絲再用刀稍微剁幾下,不用太碎。泡菜也要擠掉多餘汁液,切碎備用。擠出來的汁別丟,炒菜或拌麵超讚!
  2. 拌合餡料: 把擠乾水的高麗菜絲、切碎的泡菜、豆乾丁、香菇末、芹菜/香菜梗末、薑末全部放入一個大盆中。加入香油、醬油、白胡椒粉、糖。這時先別加鹽!因為泡菜本身有鹹度。用筷子或手(戴手套較好拌)徹底拌勻。取一小匙餡料用微波爐加熱10秒或小火煎熟試吃鹹淡,不夠鹹再補一點點鹽拌勻。餡料就完成囉!放冰箱稍微冰一下會更好包。
  3. 快手包餃: 拿出一片餃子皮,邊緣用手指沾點水 (幫助黏合)。舀入適量餡料(別貪心,迷你餃子餡太多容易破)。對折成半月形,從中間開始,用手指捏出摺子(或是簡單捏合邊緣也可以),重點是捏緊封口!一個胖嘟嘟的可愛迷你餃子就完成啦!放在撒了點麵粉的盤子上防沾。
  4. 煎餃黃金甲:平底不沾鍋最好操作。鍋裡倒入大約能鋪滿鍋底薄薄一層的油(約1-2大匙),開中小火預熱。把包好的餃子一個一個排入鍋中(要有點間距,別黏在一起),底部先煎到呈現金黃色(大概煎個2-3分鐘)。接著,很重要!倒入麵粉水(比例:1茶匙麵粉或中筋麵粉 + 150ml清水拌勻)。水量大約到餃子高度的1/3處。立刻蓋上鍋蓋!轉中小火,讓它悶煎。聽著鍋裡滋滋作響的聲音,好療癒!
  5. 完美起鍋: 大約悶煎8-10分鐘,開啟鍋蓋檢查,鍋裡的水分應該快要收乾,只剩一點點油在跳舞。轉大火再煎個30秒到1分鐘,讓底部形成漂亮的冰花脆皮!等到水分完全收乾、脆皮形成,拿一個大盤子扣在鍋子上,俐落地把整鍋煎餃翻轉倒扣出來。底部金黃酥脆的煎餃群就華麗登場啦!沾點醬油加點烏醋,哇!這素食點心的魅力誰擋得住?

失敗心得與秘訣:

  • 擠乾高麗菜水份是成功的第一步!我曾經偷懶沒擠乾,結果煮的時候湯汁把餃子皮都泡爛了,慘不忍睹。
  • 泡菜一定要選純素的!很多韓式泡菜有加魚露或蝦醬,買的時候要看清楚成分標示。擠掉多餘汁液也是避免餡料過濕。
  • 豆乾切小丁比剁碎更有口感。用素絞肉替代也可以,但我喜歡豆乾的實在感。
  • 煎的時候火候要控制好,中小火慢煎底部才會金黃不焦黑。大火很容易外面焦了裡面沒熟透。
  • 麵粉水是形成漂亮冰花脆皮的關鍵!水太多會變成煮餃子,水太少則沒有漂亮的網狀脆皮。
  • 一次可以做多一點,生的餃子排在灑了麵粉的盤子上,冷凍凍硬後裝袋儲存。冷凍餃子不用退冰,直接從冷凍庫拿出來,鍋裡多放一點點油和水,一樣用煎的或蒸的都可以,超級方便的冷凍庫素食點心儲備!

素食點心美味 Q & A

Q1:自己做的純素芋頭糕感覺不夠香,比不上外面賣的,問題出在哪?

A:我覺得關鍵在「料」和「油」。外面賣的通常料放得比較少,油也放得多(炒料和煎的時候),自然香氣濃。自己做的可以試試:1) 芋頭和香菇切丁後先用少許油單獨炒到香氣出來再混合其他料炒。2) 炒料時油量可以比平常做菜多一點點(但還是比外面少啦!健康優先)。3) 最後吃之前一定要煎到兩面金黃焦香!經過煎或炸的步驟,香氣會大幅提升。

Q2:為什麼我煮的地瓜圓口感很粉,不夠Q彈?

A:最常見的原因有兩個:1) 冰鎮時間不夠或沒冰鎮!熱騰騰的地瓜圓撈起來直接吃,口感就是比較軟爛粉粉的。務必立刻丟進冰水裡,讓它急速收縮,才會QQ的。2) 水分比例問題。地瓜品種差異大,有的很濕軟,有的很乾。如果地瓜本身水分太多,蒸熟壓泥後要先在不沾鍋裡稍微炒乾一點水分,再加粉揉。揉麵團時,如果太濕黏,可以再補一點樹薯粉;如果太乾難成團,就再極少量地補點滾燙熱水(一次半茶匙試)。

Q3:純素煎餃煎的時候很容易破皮露餡,怎麼避免?

A:破皮通常是幾個環節沒注意:1) 餡料太濕:高麗菜、泡菜的水份一定要擠乾!擠越乾越好。2) 餡料包太多:迷你餃子皮小,貪心包太多餡,封口處壓力太大就容易撐破。3) 封口沒捏緊:邊緣一定要沾水,並且確實捏緊捏牢,用手指多按壓幾下確保黏合。4) 下鍋時鍋不夠熱或油太少:鍋溫不夠,餃子下去會黏底;油太少也容易沾黏導致翻面時破皮。冷凍餃子直接煎,更容易破皮與沾鍋,可以在冷凍餃子表面輕輕噴或刷一點油再下鍋煎,有助於防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